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李 玉 倩

(淄博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山东 淄博 255013)

[摘 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人才素质标准、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分层次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 教学改革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l世纪中高职人才的业务规格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技术又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除此以外,还应掌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做到能触类旁通。同时还应具备一些相关知识,包括法律、人文、管理、营销和公共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知识是适应岗位变化、转岗和转业必备的知识储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相关知识三位一体是中高职毕业生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基础知识是前提,专业技术知识是重心,相关知识为辅助,只有做到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知识精通,相关知识宽厚,才有可能做到一专多能,触类旁通,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目前,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走势:一是就业单位类型趋于多元化。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类型逐渐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流动,少数毕业生走向了独立创业的道路,开办了自己的企业。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明显转移。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向一线技术工人或智能型工人岗位流动,目前这种流向还在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急需复合型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这些变化进一步说明中高职学校必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淡化技术员类人才和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界限。
二、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从21世纪对中高职人才规格的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变化趋势来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工作主要有: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管理上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发挥个性,使个体的创造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为学校提供自由、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差异选择更能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为优秀的学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或继续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成

绩较差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二)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

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是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反馈情况看,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专业设置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而不是学校有什么学科带头人就办什么专业。要以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可以不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必须和够用为度,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完成专业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学科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的科技含量,突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实行分层次教学

近年来受“普高热”的冲击,中高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根据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大体可分为:①升入高一层次学校继续深造的;②获得中等相关岗位群综合职业能力的;③学会、掌握一二种岗位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分层次展开,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四)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适应21世纪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应进一步强化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计算机已成为任何一门专业的工具学科,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和能力的发挥,学校应在各专业中加大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②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相对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中高职业教育作为从业准备教育,必须把素质教育贯穿各个教学和实训环节,通过模拟操作、顶岗实习和强化实训、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把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毕业生考核的基本内容。③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录用员工重要的考量点之一。事实证明,世界上成绩卓越的公司特别注重企业文化和心智模式的作用,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积极进取、爱岗敬业的心智模式,这个企业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业绩。西方著名管理学家迪尔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的兴衰。美国兰德公司对世界500强进行了2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保持百年不衰的企业紧紧地抓住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三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共同协作高于独立单干,集体高于个人。因此,要顺应市场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
面对世界的形势及知识化、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时而处于高峰,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设学校专业置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北京高教出版社,2002

[2]唐亚豪.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教育与职业》,2005,(2)

[3]严学怡.人才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职业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职教通讯》2004.(9)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产学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电话:0533-2342189/邮编:255314/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淄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ICP备05024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