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问题的现实思考

魏训古 杨俭修 张森

(山东理工大学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13)

[摘要]作者立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对高校教师科研现状和危机进行了认真地分析。从唯物史观的层面上,对科研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上进行了宏观思考。根据党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对科研价值选择的目的性、创新性、科学性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性、先进性、适度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微观探索。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内,对走出科研困境、消除危机提出了明确的思路。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 科研价值 科研价值选择和实现

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的最革命的力量,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研成果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社会的一个活的有机体,它的内在机制是由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构成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实现这一任务需要靠全校教职工的综合力,其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两个最基本的部分,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力量,科研成果是学校无形财富最主要的部分。多年来学校教学和科研虽有进展但是很缓慢,从总体上说,科研是最薄弱环节,取得的成果甚少,自主创新成果更少,长期处在世界后位,甚至处在国内的后位,造成这种科研价值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年来学校领导固守着重官本轻教研的思维定式和教师应付教学与急功近利的学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被冷落的深层原因。科研被冷落严重影响教师科研视野的开阔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地发展,影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再生机制的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应正视科研问题这种现状,增强历史使命感,力争在几年内走出危机困境。

我们立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发展的时代背景,根据党的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方针要求,联系实际,对科研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现实思考,现侧重社科研究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想法,以求与领导和师生共同研究,尽早把科研搞上去。

一、科研的价值取向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属于人之为人的社会现象,是人的劳动实践创造的。马克思说,科学绝对不是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用自己的知识为人类服务。这深刻揭示了科研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义,为我们指明了思考方向。

(一)从唯物史观层面思考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成果的总结和概括,是人类历史积累的既得精神成果。科研是人们在已知的基础上,深化已知的理解,扩大新的认识领域,进一步探索未知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发现新科学、创造新技术的脑力劳动过程,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技术是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在科学的导引下,利用自然和社会规律,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新物质手段、工艺方法和操作程序体系的总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力量。科学是科研和技术的基础,科研发现新科学和创造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为科研提供新的物质基础,推动科研的新发展。没有科研就没有新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力的出现,生产力与科研双向互动,共同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的特殊规律。

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由实体性要素和智力性要素构成的客观实在力量。实体性要素是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组成的物质系统;智力要素主要是渗透生产力要素和社会管理决策中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里,生产力的实体要素是分离的,科学技术只包含在一般物质生产过程中,科研和生产是分离的,社会生产是以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为代价进行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人们把科研置于突出地位,推动新科学技术革命,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直接用于生产,特别是微电子理论的研究应用,使生产开始形成自动系统,减少了资源消耗,生产率高速增长,信息科学的应用使社会化大生产进入现代化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邓小平把科学技术概括为第一生产力,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真理。当前国内理论界对这一命题含义分争很大。我们认为应从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上思考其内涵。其一,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其二,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内在结构,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在生产发展中起主导和超前的作用;其三,科学技术因素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新科学技术产生用于新产品生产的周期日益缩短,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的呈现出加速度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革命力量。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由人做出来的,也是由人应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系统工程中,科学发现、新技术创造渗入生产力其他各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研是这一伟大工程中最关键的中介劳动环节,没有这个中介,生产力实体要素和智力要素永远是分离的。没有科研,就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曾急于超越“一穷二白”的现状,强调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忽视了科研中介,离开客观规律性,反而更穷了。当前面对新科学技术革命高潮,如再头脑发热,盲目跨越式发展,忽视科研,最终还得退下来,人为的造成混乱。现在我们处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现或预见阶段,要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成为现实,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在加速发展现有生产力的同时加大科研的力度,提高民族的智力和能力,逐步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这是我们的神圣的历史使命,对此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 从发展观层面上思考

自然世界演化出人,人创造出人类社会,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两大飞跃,从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大飞跃的产生,既有生命进化的前提,又有人劳动转化的契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一方面,人依赖自然生存和发展,自然又每时每刻以强大的力量给人压迫,摧残人的生命,限定和制约着人发展,人需自觉发展自己的能力,通过劳动创造打破自然的限定,超越制约,不断深化对自然的认识,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人依赖社会生存与发展,社会又以异己的力量给人压迫,限制人的生存发展,制约人的劳动创造,人必须对社会有所认识,适应、改造和打破限制,超越制约,获得自己生存发展。自然和社会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人必须不停的对自然和社会再认识、再适应、再改造,形成了生产力再生、生产关系的再生,精神生活再生和人自身再生互相联系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对自然的改造和社会发展,人也实现着自身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的发展对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有决定意义。

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人在没有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人之前,就不能成为自然的真正主人和自身发展的真正的主人。在以往的文明史中,劳动者主要在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和社会强制性的片面分工的压制下谋生,终生被牢固在谋生的空间,生命被物的生产占有,没有自我,人的发展被扭曲了。马克思根据近代社会化工业大生产的客观需要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学说,基本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内容:其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人在各种活动中改变外部世界也改造自身;其二,旧的社会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其三,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现代大生产,劳动者的全面性、流动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其四,现代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断缩短劳动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由时间和空间;其五,现代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的体能和智能受到系统培养训练,使人的道德品质和非理性素质得到升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其六,人的全面发展是个历史过程,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开端。这些方面为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追求的伟大目标,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研究始终是最进步、最革命、最深远的因素。其一,科研创造新技术渗入生产力,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改变,极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其二,科研产品是一种理化和物化的精神力量,它通过对新事实、新现象的发现,对本质、规律的解释,对未来的预见,极大地扩大了人的新视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智力空间。其三,科研创造新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减少人的体力、智力的消耗,缩短人的社会劳动时间,改变人的生活主体、生活方式、生活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自由时间;其四,科研推动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等特征,提高了人类文化水平,更新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民主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动力。

可见,科研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它始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抗争中最本质的是科研抗争,学校各级领导及教师和科研人员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研力度,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和造福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二、科研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价值以一种系统体系形式存在,不断延伸和丰富它的内涵。人为创造科研价值,必须以历史的现实尺度和人的目的内在尺度,对科研价值对象性和实现手段有意识地选择,指向性的投放劳动,才能获得较大的价值。马克思说,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这应是对科研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正确的目的性

人类历史是人类自觉有目的的活动史。科研是人类特有的一项专业化的创造性、探索性、复杂性的自主自为的脑力劳动,目的性是科研的客观要求。教师是以专业知识为工具,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的劳动者,是国家科研队伍的一支主力军。对科研对象的选择,应直接服务于自己的职业和自身发展。

第一,科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这首先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科研。教材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组织专家从人类历史积淀的优秀科学成果的宝库里和新的科研成果中,选择部分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内容编写成的。教材是人类先进的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稳定性和严肃性,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知识载体和教学中师生对话的最重要资源。但是教材都是历史的静态产物,都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教师要下大气力研究所教学科教材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内容,全面把握教材的主题思想和逻辑结构、要点和难点,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前沿学术动态,把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融入自己的头脑,形成灵魂的一部分。同时还要研究教材疑点、空白点、落后点、片面点和错误点,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创立自己的新观点,新理论,对教材纠错补漏,使教学内容更靠近实际、靠近学生、靠近生活,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把课讲深、讲新、讲活、讲精,使课程成为学生想学、想听、真信的精品课,同时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的教师。教学是教师的人文精神、智力和能力外化,教师的风采、形象、威望主要在教学中树立的。教学是教师的人生价值实现主要途径。

第二,科研为提高教师的潜能服务。教师的价值有两种形态。一是现实价值,教师发挥自身能力,作用于学生,被学生接受,内化为为学生自身成长要素的现实力量;二是潜在价值,即潜在教师体内的或未被使用的能力的总量。教师的潜能,是在人类生理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基础上,经家长、学校教育培养和社会交往,自己努力吸取别人的价值,并在实践中升华,潜入自身而储备起来的一种能力。教师的潜能是学校的无形财富,是教师本质力量的综合实力。研究教材是教师的潜能基础和增长点,学科建设性的学术研究是提高教师潜在价值的重要途径。学术研究是指在本学科更广阔的视野内追求未知、超越现实、超越自我、非直接应用性的创新活动。研究把别人成果和自创成果融为一体储入自身,成为现实价值的储备和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教师从自身潜能的总库中不断提出部分投入教学科研,创造新的现实的价值,贡献给学生和社会,而自身的潜能不会减少,反而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增值,自己也汇入社会总价值,终生受益。教师要再教学科研活动中不断理解世界、理解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潜在价值,并转化为现实价值,成为终生作学问有益社会进步的大师。

(二)要有时代的创新性

创新是不断开辟学术发展的新道路,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科研的本质要求。创新是指研究者在已知的基础上,立足于学术前沿,对科研对象运用新视野、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进行独创性的理性加工,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超越性的成果,并转化为新的社会财富,推动科学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激发民族的创新智慧。

第一、与前人成果相比,在理性的加工上具有新颖性。这是指选择研究对象新,是人类实践发展合乎规律出现的新问题,用新思路审视,用新的事实论证,用新的方法分析,得出新的结论,建立新的体系,增加学术新内容。科研最大的对立面是重复,物质在重复中复现自己、发展自己,人在劳动的重复中认识客观世界、把握规律、增长经验,但科研学术活动只能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创新,绝对不能重复,重复是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是科研者的悲剧。只有创新才能永保学术活力。

第二,与他人成果相比,在表达风格和应用实效上具有独特性。对研究对象理性加工成果以意识形态存在人的头脑中,要奉献给读者服务社会,还必须进行再加工,通过写作、修改,信息表达出来,转化物质形态,才能被读者和社会接受,表达方式最好能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科学转化技术,被人掌握应用,才能变为社会的物质力量,应用方式是多样的,最好是独见其效。事物的形态是无限的,又是多变的,独特性是相对的。

第三,与历史成果相比,在质的方面具有历史的超越性。超越是科研创新的最根本要求,只有在质的方面不断的超越前人、超越他人、超越自己,才具有真正意义的学科创新。人类学科宝库,是世世代代的科学劳动者的创新成果积累起来的。科学不能世袭,只能靠一代一代人继承和创新才能永葆先进性。理论创新是社会各方面创新的先导,科研者创造出质的超越性成果是艰难的,是有风险的,除了要付出痛苦的脑力劳动,还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批判、现实与未来的关系,要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排众议的胆量,要有立足现实永远向前理论创新的勇气。

(三)要有高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科研的灵魂。科研者要有扎实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功底和数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生态学等的知识基础。要熟悉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动态,要了解社会现状和时代取向,科研时才能综合运用自己的潜能,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专心致志的搞好课题研究,保证科研成果的科学性。

第一,正确。是指提出问题、选定对象,必须是自然史、社会史、人学史发展中表现出的客观存在问题;运用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理论必须是正确的,是前人和今人在劳动和科学探索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或逻辑论证,证明是正确的结论和观点;科研成果的结论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经得起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检验。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随意,科研者首先应是忠于事业老实人。

第二,可靠。是指对科研对象不仅要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而且还要用可靠的事实资料进行论证,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讲清道理、得出新结论,才能使人认同。引用经典能提高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必须是原本或原意,绝不能随意编造;准确地整合运用有代表性的典型资料,用事实论证真理,得出实事求是的新结论。

第三,专业。科研是以已知求未知的智力劳动,学科专业知识是科研的基础。科研者的学科知识越多,储存的潜能越高,越能进入学术的前沿,在专业知识新高点上选择研究对象,创造新成果,充实专业学术内容。近年来,学风不正,不少人不在专业上打基础,赶时尚,图虚名,随意选题,东抄西拼,实为误己,歪曲学术。

上述,科研目的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是当今对教师科研的基本客观要求,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科研势头。

三、科研价值对象的确立原则

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是过程的集合体,有无限多的必然王国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时刻都在发展变化,新问题层出不穷。科研者确立什么对象作为研究的中心是很难的,要经长时间思考和价值判断,才能定位。马克思说,科学关注现实,也关注自身。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现实性原则

科学关注现实是指科学要立足时代的需要,为现实服务。人们是在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基础上,为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而活动的,如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正面负面影响,全球问题日益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古今文化,东西文化,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文化互相冲撞带来的新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需要研究。又如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建设进展缓慢,腐败问题越来越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领导权力过于集中。再如自己专业知识延伸的新发现,学术争论的焦点,有感而发的新观点,工作中或指导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新问题等等。教师根据智能,从中确立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课题进行研究,产生自主创新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科研成果。这种成果也易于发表。

(二)要坚持先进性原则

科学也关注自身,是指科学为现实服务,同时也立足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为学科发展服务。科研是社会整体劳动的一部分,从总体说,科学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及人的自身发展是同步的。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对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人的存在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各学科都是在人的认识史和科学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不同意识形态,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但所有科学都是人的实践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相对独立性,都滞后于现实。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对人已掌握的科学进行不断检验,有的科学原理已不适应实践的要求,需要新科学补充,有的预见不符合现实,需要新科学代替,有的学说超越实践发展阶段,需要重新反思,使之符合现实实践的要求。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扩大认识的视野,不断发现新科学,对已知再认识,对未知探索中产生新知识需要总结概括形成理论体系。各学科都存在研究的前沿地带,为科研价值的定向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从学科前沿选择研究对象,易于获得研究的高新起点,避免重复,易于超过前人,获先进性成果,从科学前沿选论题,必须了解前沿,要有驾驭学科前沿问题的拼命精神。

(三)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界限。事物的发展总是要超出自己的度,突破旧质对量变的限制而自我发展。科研是自主的个性化劳动,要取得科研新成果,丝毫离不开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一是指自己已储存的潜能的质的量度,即可供操作的专业知识的上度,二是指非理性意识,即完成研究课题的兴趣和积极进取的意志倾向。客观条件,一是指物质资料的现实质的量度,如可足够使用的图书资料和设备及可靠的信息来源,二是指时间和空间的量度,即有多少可供自己自由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些条件中,知识量度和时空量度是最基本条件。科研者要根据自己主客观条件适度确立研究对象和范围,如选题太难完不成,选题过小没意义,都会白费时间和精力。要立足在自己潜能的上度,从现实和科学前沿地带,选择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增强潜能的课题,边研究边学习,以研促学,以学促研,经过艰苦努力创造出超越自我,突破学科旧知对新知量变的限制,为人类科学园地增加新质的花朵。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科研是业余事业,教学消耗后余下时间和精力除供恢复性休息外剩下的是很少的,在确定科研课题时更要实事求是。

科研是沿着人类头脑的桥梁,一代一代向前发展的。有幸致力科研为人类造福的人们,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任何犹豫和怯懦都可能导致一事无成。

总之,科研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极大的价值意义。教师的科研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其价值潜入师生体内转化为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和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学校的外延扩张已具规模,应把主要力量转到内涵建设,把教学科研价值的创造置于学校工作首位。科研是人的自主自为的创新劳动,价值的创造一方面来源于科研者自身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需要适宜和谐的环境。学校各级领导应尽快从官本位的价值观和僵化的轻教研的思维定势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换,以卓越的政治胆识和胸怀,尊重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训自己的专家、教授、大师。创造自主创新的科研条件和建立平等竞争、激励保护机制,打造办好学的价值根基。教师应尽快从应付教学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上转换,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业内在要求,在教好课的基点上,敢于在学科前沿选择解决现实问题和学科建设的课题,经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创造出先进的科研成果,并在实战中锻炼增强自身能力。这是学校建设的永久实力和生命线。学报是学术交往、展示教师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社会力量的最好阵地,各级领导和教师应大力支持,把学报办好。

科学研究是随人类历史演进的永无止境的伟大事业,就历史过程来看,今天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自身的科研活动差不多处在历史的开端,有很多历史的现实的问题还处在未知中,上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是挂一漏万的。人类正走在科研的路上,有许多领域特别是研究成果的物化,还需要长期的持续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8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3年10月版

[4]李德顺、马俊锋《价值论原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5]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修订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版

[6]扈中平《现代教育学》(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7] 黄相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版

[8]鲁洁班等《教育学》(第三版) 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版

[9]卫兴华等《政治经济学原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电话:0533-2342189/邮编:255314/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淄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ICP备05024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