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课堂” 讲好“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作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在新时代,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又要承载好马克思主义的魂,努力做好“两个结合”,尤其是做好“第二个结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思政课讲好“第二个结合”,关键在于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第二个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落实“两个结合”的关键一步。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之所以能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教条,而是能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补充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还能实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愈发频繁,国内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其中难以避免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第一课堂是主阵地,要将“第二个结合”融入课堂教学。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可和文化认同,真正做到真情融入,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和感情交融,提升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从讲解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所侧重;根据文理工医等学科专业背景,对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角度各有侧重,并结合教学章节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不同课程设计。开展读经悟典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形成“读讲诵写行”五位一体的布局,让学生在与经典著作的“亲密接触”中感知中华文化魅力。

用好用活第二课堂,将“第二个结合”融入校园文化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学科史、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志愿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创作。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

拓展第三课堂,将“第二个结合”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教学主题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精选一批社会实践基地。思政课作为综合性学科,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包括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方面。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既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又要有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更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通过生动、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第二个结合”意义重大,思政课要真正讲好“第二个结合”,就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秋山

电话:0533-2342189/邮编:255314/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淄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ICP备050244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