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浅析


郑娜娜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13)

【摘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问题,本文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职业素养 教育

一、 职业素养内涵及其重要性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正如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

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二、 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适应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方位地有效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破冰”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惯性地影响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迫使高考机制仍在延续。因此,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主动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意识差,这使得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难度加大。同时,应试教育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着贯彻落实全面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冲击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受前苏联模式影响,主要面向教育与科研单位,培养科研型、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学科型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较为成型和完善。而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实施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不是尖端智商,而是全面的职业素养。由于这种类型教育的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在创建、探索、改革和管理这种类型的教育过程中,传统高等教育理念极易影响对这类人才职业素养的构建和培育。

(三)原计划经济运行习惯阻扰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培育。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供需强调的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计划,对教育机构作指令性要求,采取计划调剂,

不需要学校研究市场。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在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层面,更多的是由人才市场来调剂。尤其是伴随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型经济的出现及其劳动组织的重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的自由度增加,活跃性加剧。而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进行市场调研、切实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形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不去主动了解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致使大量的毕业生不具备当前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造成了一方面是广大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的尴尬局面。

(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实践环节建设存在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健全,这样,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和职业适应上欠缺某些素质,或是各种素质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如专业技能很高,但是职业道德意识缺乏,心态不好,诚信缺乏,人际交往沟通很差等。第二,从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上,看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的学校还是极少数。第三,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看,形式多样,但缺乏有效的统合,各部门各行其是,重复活动多,偏重文艺活动,学生疲于参加大量的活动,质量高有价值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少,且参与面不广。第四,从职业素养培养手段看,偏重学校教育,企业、社会和自我教育少,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非常欠缺,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发展潜力不大。第五,缺乏系统、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考核机制,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隐形课程。如何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培养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自我参与积极性,以及做好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这都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可量化操作的机制和办法。另外,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更多的精力都专注在在校生身上,企业和已毕业学生不属于学校的管理范围,造成职业素养培养教育反馈机制不健全,反馈时间滞后,导致反馈信息提到的问题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对策研究

(一)更新观念,强化务实,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作为高职院校,其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上。在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与培训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来制定教育培训方案,探索实施方式或途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识和技术,其它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努力开拓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走上社会才更具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指导的大纲。为什么培养,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谁来培养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由这个大纲来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面向基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也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点。“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来说应主动参与挂钩职业院校的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是提供企业的用人信息及标准,企业有什么样的岗位,这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二是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企业还应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并给予指导。恩格斯指出:“一切观念都来自于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1]个体思想选择虽然是一个内化过程,但它还伴随着一个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由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观念认同等方式组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在环境和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作为企业应提供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品牌形象、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会、模仿学习,加深认知,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发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川,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培养。让每位同学入校后即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着手为自己今后三年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计划,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择业指导中,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的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重要途径。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这个大纲的具体实施。因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涉及多方面,在课程的开发上要注意系列化、系统化。除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之外,还要重视“两课”教育和专业教学。“两课”教学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把“两课”教育工作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以专业教学过程为平台.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专业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爱阕斯坦曾经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要借助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既要会做事,也要会做人,甚至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所以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打造校园活动品牌,完善学校育人载体。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高职院校要注意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积极营造文化和科技氛围,构建体验教育体系,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创学校使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育人载体。在实践上,按照企业文化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环境实训室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工作制度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体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与学生以后的就业是息息相关的。现有的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那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要怎么来进行考核呢?传统的评价学生主体是学校任课老师,所进行评价的手段是通过课程考试或是老师、学生进行评议,一张试卷不能全面地考核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任课教师所作的评价难免有失公平。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有一部分时间是在企业中工作,他们工作表现如何,个人的职业素质怎样,指导他工作的师傅是一清二楚的,因此,企业也要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中的师傅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包括过程评估也包括结果评估,该评估要在学生综合评估中按一定比例体现出来。以此避免知与行的不统一。

(六)制定及时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反馈机制。高职大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对岗位的适应情况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和加强,这些是我们的反馈机制所要收集的。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反馈机制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在校生组成,采用调研的形式,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培养信息进行反馈。就业指导部门设立专人管理,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反馈,并做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方案,经过专家的审定,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的职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采取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f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电话:0533-2342189/邮编:255314/地址:山东省淄博新区联通路西首
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淄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鲁ICP备05024484号